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关于进一步改革完善医疗机构、医师审批工作的通知》,其中提出要在2018年6月底前,全国全面实施医护电子化注册管理。医护电子化注册是深化医疗领域“放管服”改革的重要抓手,从另一层面推进了多点执业的进程,也给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挑战与机遇。
全面电子化注册来了
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加快推进医疗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为抓手,率先在医疗机构、医师、护士管理方面探索创新,取得了积极进展。
在医护管理方面,推进医疗机构、医师、护士电子化注册管理改革,成为深化医疗领域“放管服”改革的重要措施。新形势下,医护人员管理得以逐步完善。2017年4月,全国全面启动医疗机构、医师、护士的电子化注册改革。2018年6月底前,全国全面实施医护电子化注册管理。北京市卫生计生委委员高小俊表示,电子化注册的最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提供便利,二是便于监督,而“放管服”的目的也在于此。
据相关统计显示,截至2017年底,全国共有医疗卫生机构98.7万个,医师总数达到339万名,护士总数达到380万名。面对医护团队的庞大数量,传统的注册方式已捉襟见肘。同时,传统的注册方式费时费力,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相对较大。“如今全面实施电子化注册,最直接的影响便是降低了医护人员的注册成本,以节省资源、提升效率。此外,也将有利于推动多点执业的进一步落地。”陕西省山阳县卫计局副局长徐毓才对健康界表示。
电子化注册促多点执业
当下,国家正在推进简政放权。作为医疗行业“放管服”的重要抓手,全面实施医护电子化注册进一步推动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推进了医生自由执业权的落实。
“医护人员的自由流动是未来的趋势,全面实施医护人员电子化注册,可以理解为进一步促进了医生自由执业的落地。”徐毓才表示。长期以来,国家一直在放宽对医生的执业束缚,无论是区域注册制,还是电子化注册,都在逐步解放医护人员,推进多点执业的落地。
据业内人士预计,未来中国医生多点执业的规模远不止现在的情况,或将达到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的级别。因此,医护电子化注册将成为解放医生、推动医改的重要助力,有着重要意义。
不过,这也给公立医院的传统人事管理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冲击。“过去,公立医院侧重人事管理,如今应该学会人力资源管理了。”徐毓才表示。在公立医院去行政化改革的趋势下,传统的人事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转型迫在眉睫。
五招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良性转型
现行的医院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不利于医师多点执业的实施。因此,多点执业的推进与落实,势必会给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带来新的挑战。
“医院需加强医师多点执业对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影响的认识,通过相应改革措施的有效调整,充分调动医师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而保证医院的可持续发展。”秦皇岛市妇幼保健院院长、秦皇岛市海港医疗集团院长韩忠厚对健康界表示。
首先,善假于物,借力多点执业。多点执业对医院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作为医院管理者,首先要革新观念,积极拥抱多点执业,并学会借力发展。人才的自由流动,可能造成公立医院的短暂失血,但长远来看,更有利于为公立医院造就新鲜血液,促进血液流通。趋势既定,是利是弊,均看管理者是否善假于物了。
其次,提升人力资源部门地位。近年来,随着医生多点执业逐渐放开、民营医疗机构的崛起,公立医院的人才流失已不可避免。吸引、留住人才,医院运营的降本增效,都离不开精准、优质的人力资源管理。在传统的行政式人事管理向市场化人才管理的转型进程中,人力资源部门将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三,将人视为“活资本”,促进价值回归。个人价值的最大化体现,是医护人员的重要诉求之一。韩忠厚表示,作为医院管理者,应通过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提供公平的竞争平台,以更好地挖掘人才价值。同时,完善人事体制、薪酬分配、晋升机制等,以提升医护人员的获得感,让其自身价值得以充分体现。
第四,创新人才梯队建设。未来,医护人员可能不再属于任何一家医院。因此,为避免风险,医院应逐步建立团队作战,协作发展的人才梯队建设路径。“未来,医院只是一个平台,医生在各平台之间自主选择、自由流动。”徐毓才表示,“不为所有,但求所用,是未来医院管理者要树立的管理观念。同时,围绕这一理念,建立相应的管理方案。”
第五,完善保障措施。医师虽然可以多点执业,但仍受到第一执业机构的种种限制。同时,医师多点执业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在第一执业地点的工作时间和工作质量等,因此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争端,比如人事争议、医疗纠纷等。相关保障措施的建立和落实,将直接影响着医院与医生的和谐关系,以及多点执业的良性发展。因此,医院要逐步建立、完善保障措施,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势,解决随之而来的问题。